服务导航

经典案例

联系方式

公司名称:昆山华航电子有限公司
公司电话:0512-50139595
公司邮箱:eric@kshuahang.com
公司地址:江苏省昆山市善浦西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PCB资讯

韩日电子厂商向中国内地实施产业转移

      韩国电子业巨头三星近期做了一个决定:在全球停止使用8英寸芯片生产线生产存储类(DRAM)芯片,同时意欲将该公司拥有的12条8英寸及以下尺寸芯片生产线转让。
  三星是全球最大的DRAM芯片制造商。知情人士透露,三星已与厦门市政府商谈两个多月,初步意向是向厦门市分别转让一条8英寸和一条6英寸半导体生产线。“设备连同产品、技术一起转让。”
  三星并非唯一做此决定的韩国企业。事实上,另一家韩国半导体厂商海力士近日也正与广州市政府积极接触,意欲以5000万美金的“较低价格”转让旗下一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
  与此同时,在韩国电子业擅长的另一个战略产品领域--液晶面板业,三星和LG也在积极行动。记者了解到,三星公司与苏州工业园合作的总投资达22.5亿美金的7.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以及LG公司与广州政府耗资40亿美元的8.5代生产线,已经万事俱备,只待韩国政府的最后审批。
  三星和LG的最新决策显示出韩国电子业在金融危机之下的一种新姿态。在此之前,对于面板、半导体等电子产品核心部件生产技术进入中国大陆,韩国一直进行严格的控制。韩国电子企业的雄心勃勃,引发了日本电子及中国台湾电子业的高度警惕和恐慌。在其带动下,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先进制造业,也开始加速在大陆的布局,一股新的产业迁徙大潮正在形成。
  技术密集型制造加速转移
  “金融危机将对亚洲电子产业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今年3月举行的一个产业论坛上,当台湾《电子时报》主编黄钦勇抛出这个问题时,台下在座的产业人士议论纷纷,却对此感到莫衷一是。时隔大半年,答案已经揭晓:金融危机造成不同货币区的货币价格大幅变动,正加速以日韩为代表的亚洲电子产业向大陆转移。
  今年以来,日韩以及台湾地区电子企业在大陆投资频繁。仅在液晶面板领域,就有三星在苏州投下的7.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LG与广州合资的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日本夏普公司向南京市转让的6代面板生产线以及计划中的8.5代生产线,以及有台湾投资背景的昆山龙飞广电8.5代面板生产线,总投资额上百亿美金。半导体制造方面,以韩国和海力士为代表的企业则以“转移”为主,将其位于美国、日本等地区的8英寸及其以下生产线转向大陆。
  与十多年前第一轮电子制造业转移不同的是,此次迁徙的产业历来均被视为“战略性产业”,属于资金、技术、人力密集型的上游产业。为了维持地区在此领域的技术先进性和产业竞争优势,日韩及中国台湾地区对相关产业海外投资均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以三星为例,当2003年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3条4代以下的液晶面板生产线,以及2006年当长虹收购韩国等离子厂商ORION时,韩国国内关于核心技术外泄就引发了很大争议。
  如今,日韩企业一改往日的保守风格,大举在先进制造领域投资大陆,不禁引发了人们的猜想:此时放松技术外泄的警惕,这些企业背后的商业逻辑究竟是什么?
  韩国LGD北京办事处相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表示,“韩国上世纪90年代颁布了《产业技术流出防制法》,其中指出LCD、半导体是核心战略产品,这就是三星和LGD此前不敢到中国投资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京东方、中芯国际等中国本土企业已经开始掌握这些核心部件的核心技术,韩国政府的态度也开始松动。”
  “在防止技术外泄问题上,我认为发达国家态度正变得越来越务实。” 国际半导体设备暨材料协会顾问莫大康12月1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证明,即便先进工艺进入大陆进行生产,核心技术仍然被外方所掌握,国内产业无法获取核心技术。
  不过,在帕勒咨询机构资深董事罗清启看来,不担心技术外泄只是表面原因,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不同地区之间货币价格的变化,才是造成日韩产业加速向大陆转移的重要原因。
  “日本的经济严重依赖出口。但是金融危机一来,日元兑美元大幅升值,这意味着欧盟和美国大幅减少对日本产品的进口,日本电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下子被削弱。”罗清启说,从本质上看,产业的竞争其实是货币的竞争。日本在金融危机中没有定价权,所以抵挡不住日元的升值。比较来看,中国不仅基础生产要素便宜,人民币价格也相对便宜,从产品出口角度考虑,日本企业也不得不考虑把相关的制造转移。
  投资中国的另一个理由可能是关税。罗清启说,中国政府正在酝酿提高面板进口的关税,为了规避关税壁垒,到中国投资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日本夏普公司常务执行役员、海外营业本部长兼中国地区总裁菅野信行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夏普必须应对汇率变化带来的挑战。日本企业现在的竞争对手是韩国和中国企业。如果继续维持“日本制造、中国销售”模式,就难以规避汇率风险、高劳动力成本、高基础设施成本等不利影响,从而在竞争中落败。这也是夏普近期决定将二手6代面板生产线转移至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抗韩联盟”兴起
  对于日本企业来说,货币价格变动引发的成本变化正在考验着企业者的经营智慧。不过,这条理由对于韩国企业也许并不适用。因为金融危机以后,韩币对美元的走势与日元兑美元完全相反。事实上,在韩币大幅贬值(从2007年底的929兑换1美元惨跌到今年2月的1500兑换1美元,跌幅近四成)之后,韩国电子企业迅速获得成本优势,通过对日本及台湾地区产品发起价格攻击,迅速获得市场份额。
  如今,“韩国货席卷全球”正成为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电子业格局变化中最鲜明印记。以销售规模较大平板的电视和手机来看,市场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近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平板电视领域三星和LG分别以21.9%和12.9%的占有率占据销售额的前两把交椅,其中连续十几个季度位居第一的三星的占有率更是几乎相当于索尼、松下、夏普的总和。
  在手机领域,虽然诺基亚依然保持了25.5%的占有率位居第一,但第二第三的位置已经全部被韩国企业包揽,若以三星和LG占有率(分别为17.1%和10.3%)之和计算,韩国企业的市场总体份额已经超过诺基亚。
  在市场占有率上升的同时,韩国电子企业的利润状况也比2008年有了明显改善。根据三星的财报,该公司今年前9个月60.8亿美元的净利润已经恢复到2007年同期的水平,超过2008年全年的业绩表现(48亿美元)。三星电子预测全年的销售收入有望超过1100亿美元。
  “对面板、半导体这类企业来说,我认为货币价格和汇率变化引发的成本变化并不构成很大威胁。”台湾面板大厂奇美电子公司电视面板事业总处副处长洪茂盛分析说,最重要的考虑还是贴近市场。
  事实上,韩国企业的异军突起已经引起了日本及台湾地区企业的高度警惕。一个典型的事例是,在DRAM产品价格大幅跳水、韩币大幅贬值的情况下,台湾半导体产业就曾联合日本尔必达公司,整合资源成立联合体,以期共同抵挡三星的阻击。由中国台湾和日本地区企业成立的“抗韩联盟”正日益兴起。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在这场战争中,无论是韩国还是中国台湾地区,都面临本土市场狭窄的问题,中国市场在“台韩产业竞争”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中国台湾与大陆产业近期的“交好”让韩国企业颇为重视。从今年4月中开始,大陆“家电下乡”等刺激政策大幅提升内需市场,台湾电视用液晶面板厂商也跟着受惠,抢到不少大陆订单。最近,台湾地区相关部门表示,台湾计划将平板列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中首批享受大陆零关税或低关税的产品清单。这对韩国电子企业来说,不啻为一个打击。
  今年5月30日,韩国大报《朝鲜日报》以“凶猛追击的Chaiwan”为题,认为两岸经贸合作对韩国形成强大冲击。“Chaiwan”由“China”和“Taiwan”合拼而来,韩国媒体以此来强调两岸结合对环太平洋地区带来的新消长压力。韩国媒体认为,今年大陆部分外贸政策倾向“以购买台湾产品为主”对韩国三星及LG等产品造成严重的排挤效果。在此情况下,通过在大陆投资生产线能够更加贴近客户,能够帮助韩国企业提升市场占有率。
  大陆的产业机会
  亚洲先进制造业加速转移对大陆产业界带来的首要影响便是产能过剩问题。
  以面板业为例,据行业研究机构Displaysearch副总裁谢勤益预计,2013年中国内地的液晶电视规模为4500万台,如果按照全部是32英寸计算,3条8代线就可以满足这一需求;而如果按照32英寸、42英寸、55英寸各占出货量的1/3计算的话,也只需要6条8代线。如果目前公布的投资计划两年后投产的话,势必引起国内市场的供大于求。
  下游终端生产商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认为,三星、夏普在中国投资的液晶面板工厂主要是满足自身需要,这意味着一旦投产,其将在中国市场形成对本土品牌的成本优势,中国彩电企业的局面将更加被动。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要解决上游核心部件被日韩企业垄断而导致的定价权问题,大陆本土终端企业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联合台湾代工厂商,二是尽快发展本土自有产业。由于台湾代工企业同时也向日韩企业提供产品,因此从最终结果上看,发展本土自有产业、掌握上游核心零部件的核心技术的迫切性大大增加。
  那么,本轮产业转移究竟能否帮助本土产业掌握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种观点认为,从表面上看,日韩企业“放松了技术管制”,纷纷将先进制造业转移至大陆,对大陆落后的产业是个良机。但事实上,他们布局中国的同时更在本土积极进行新一轮的投资。三星计划在韩国建设10代以上的液晶面板生产线,并且开始在大尺寸OLED面板领域进行布局,而在半导体领域,则放弃了8英寸及以下的生产线,转向建设更高端的12英寸生产线。对于这些企业,转移和待建的生产线,虽然仍是主流生产线,但已不先进。国内企业即便接手建设,等到一切运转起来,“仍然跑在别人后面”。
  在莫大康看来,本轮产业迁徙潮仍然沿袭了“市场换技术”的思路。而事实证明,在掌握核心技术方面,这一思路显然是失败的。
  “我希望地方政府能够吸取经验和教训,在这一轮产业转移中转变思路,不光是单纯引进设备,最重要的还是要花钱把技术和产品买进来。”莫大康说,“现在我们应该有更多自信。在引进技术问题上,把市场作为筹码,为什么不可以?”
  罗清启则对此表示不乐观。“我认为即便先进制造业进行了转移,关键技术还在本国。另一方面,即便生产线落户中国,因为会实行技术封闭,也不可能立即实现技术转移。核心技术的积累还是要依靠自身,这个过程将更为漫长。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国家的认识是清醒的。”罗清启补充说,从中观层面看,市场换技术的逻辑可能存在问题,但从宏观角度,大量生产线的引入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只有人民币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我们才可能有更多的钱投入研发,从而提升科研实力,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
上一篇:互联网功能渐成平板电视标配
下一篇平板显示国产化亟需突破关键技术,亟需国家政策支持
温馨提示:
凡在本公司进行电路板克隆业务的客户,必须有合法的PCB设计版权来源声明,以保护原创PCB设计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 字体: 】【打印此页】 【返回】【顶部】【关闭